2008-12-26 来源:食品商务网 编辑:晨曦 缺乏权威认证监管 喂出来卖不起价 “绿色猪”销售难过信任关 香港入黔广收“绿色猪”引发新话题。需要买“绿色猪”的市民无处买肉,而养殖“绿色猪”的企业却也无处卖肉,供需矛盾的背后,是“绿色猪”的身份认证和监管出现缺位。 需求旺盛市场空白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广东等发达省份,细分后的猪肉市场,绿色猪肉售价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如现在每斤绿色猪肉的售价是20多元一斤。 记者深入嘉旺等屠宰公司和销售市场调查发现,目前我省市场上销售的就只有一种肉:商品猪。 “不管什么猪,都是统一的价格。”猪贩张林告诉记者。实际上,在张林收购的猪源中,不乏从农民手里购买的“绿色猪”。“在威宁和水城等一些县的边远农村,很多老百姓没有钱买饲料,猪都是粮食加野菜养大的,绝对是无公害的‘绿色猪’。”张林说,尽管这些农民喂养的“绿色猪”更加耗时费力,成本高,但是收购价格是一样的,经过屠宰场宰杀后,掺杂在大批商品猪中到市场上出卖,价格也一样。如果这些猪肉经过权威认证后,细分出来,肯定能够卖到好价钱。 张林说的猪源缺乏细分,说的就是我省在“绿色猪”市场上的一片空白。 与空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的旺盛的需求。如果市场上有权威机构认证的“绿色猪肉”,“就算贵两倍,我也愿意吃‘绿色猪’。”记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受访的30人中,和陈慧女士持同样观点的有19人之多。 猪商:“绿色猪”缺乏信任 “绿色猪”的市场空白,不是缺少猪,而是缺少信任。 据多家从事商品猪养殖和销售的企业、个体养殖户介绍,早在两年前,我省就有了“绿色猪”养殖和销售实践,但是由于缺乏认证和监管,难以取得市民的信任,最终没有成功。 家住小河金竹镇的养猪户王大明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就曾计划养殖“绿色猪”,但是在和屠宰场和销售户谈判时,没有人出价,他只好养起了普通的商品猪。 而开过公司的刘荣荣曾亲自试验过“绿色猪”的养殖。“三年前,我就意识到了这个商机。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的重视,‘绿色猪’肯定会受到市场欢迎。”2005年,刘荣荣开始筹划并开始“绿色猪”养殖,2006年,刘荣荣注册公司,在六盘水康乐菜场等设立“绿色猪”销售点。“喂养上比一般的商品猪讲究多了,不能用工业饲料喂养,全部是玉米、小麦等和蔬菜自己加工的熟饲料,我敢保证绝对是真正健康的‘绿色猪’。”但是遗憾的是,到刘荣荣摊点买肉的市民很多,但就是不肯多出价。 “他们问,这个猪是谁认证的‘绿色猪’?认证了又由谁来监管?谁知道你是不是用一般的商品猪充当‘绿色猪’?”刘荣荣说,市民质疑有理,由于养殖“绿色猪”成本高又卖不起价,他的实践无疾而终。 在搞“绿色猪”产业上,和刘荣荣一样遭遇信任困局的还有贵州同茂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近年来该公司一直进行“绿色猪”的养殖实践,可总是得不到市场承认,目前售价和用工业饲料喂养的商品猪一样,难以取得突破。 认证苛刻监管困难 采访中记者发现,“绿色猪”是对绝对健康的猪肉的一种统称,实际上,目前在我国对健康无污染的猪有三个认证等级,分别是“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其中“有机”是最高层次的,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无污染纯天然产品,领证的难度最高;“无公害”是起码标准,是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在国家规定的系数以内;而绿色标准介于这两者之间。 在我国,健康猪的三个认证等级均由国家农业部认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合格后,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才能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尽管无公害产品的认证标准很苛刻,程序也很复杂,但认证后的监管问题,才是大问题。 “我们肉眼看不出啥是普通猪肉,啥是‘无公害’和‘绿色’啊,光有个证书就能说明它不会有问题?”市民张阿姨的担心,也是大多数市民的担心。 记者了解到,在其他省份,上级单位颁发认证书后,监管工作都由省或者市的畜牧部门负责,具体由畜牧部门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管理。在对相关产品监管中,只有建议权利,没有处罚或直接取消其资格的权利。其中最困难的一点,如果取得认证的企业用一般猪肉冒充认证猪时,即使检测出来程序也特别麻烦。 有关专家分析说,香港方面加上本地市场的需要,我省“绿色猪”产业获得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绿色猪产业靠散户是不现实的,只能由企业上规模地进行养殖。这还期待着有实力的有识之士的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