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20 来源:农业部 编辑:晨曦 肉羊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少、见效快、适宜面广的产业。开展肉羊优势区域布局有利于增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肉类供给。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优势,加快肉羊产业发展速度,特制定本规划。 一、肉羊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2003 年发布的《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2003-2007 年 ) 》(以下简称《规划》)划定了 4 个肉羊发展优势区域,主要在全国 61 个优势县全面实施。 5 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规划》对推动优势区域肉羊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优势区域建设成效 5 年来,优势区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优势区羊肉产量连续增长。据统计, 2007 年肉羊优势区域共存栏 3334.1 万只,比 2002 年增长 22.8% ;出栏 3060.5 万只,比 2002 年增长 25.1% ;羊肉总产量 48 万吨,比 2002 年增长 41.3% 。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养羊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2.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在积极引进肉羊良种、加强肉羊原种场、繁育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杂交改良步伐,肉羊良种供种能力明显提高,无角道赛特、德国肉用美利奴、波尔山羊等良种肉羊开始大面积用于生产实际。优势区 2007 年的肉羊良种覆盖率由 2002 年的 30% 提高到 45% 。 3.饲养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优势区的饲养方式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牧区广泛推行草原牧区禁牧、休牧、轮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措施,肉羊饲养由粗放放牧方式逐步向舍饲和半舍饲转变;农区半农区着重推广肉羊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由饲喂单一饲料逐步向饲喂配合饲料转变,反刍配合料使用量逐步提高。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改变了肉羊饲养多年出栏的传统习惯,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由 2002 年的 20% 左右提高到 35% ,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提高到 15.5 公斤,瘦肉率明显提高,羊肉品质明显改善。 4.肉羊饲养组织化程度提高。截至 2007 年,优势区域共建立肉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89 个,其中,肉羊专业合作社 34 个,肉羊协会 55 个,带动农户 12 万多户。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肉羊优势产区内集聚,建立 “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农户 ” 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增强了肉羊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户和羊肉加工营销企业的经济效益。 5.一批知名品牌开始涌现。各优势区重视对本地品牌的宣传,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推介活动,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优势区从事羊肉加工的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均通过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优势区域内涌现出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肉羊品牌产品 , 出现了区域精心培育品牌、品牌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总体评价 在《规划》实施五年期间,优势区域肉羊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羊肉产量提高了 41.3% ,优质羊肉所占比重达到 30% ,超过了《规划》提出的 38% 和 20% 的预期指标。《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辐射带动全国肉羊产业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上期《规划》所选优势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羊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三)经验和启示 过去 5 年优势区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原因是:一靠科学规划引导发展,各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出台的地方肉羊业发展规划,为肉羊业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靠推行良种良法提质提效,良种覆盖率和科学饲养水平的提高,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胴体重,增加了养殖收益;三靠品牌效应带动生产,增强了优势区羊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羊肉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肉类产品市场消费结构中,猪肉比重较大,羊肉所占比重仅为 5.5%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羊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02 年全国人均家庭消费羊肉 0.79 公斤 ,到 2007 年上升到 1.06 公斤 ,年均递增约 6% (表 1 )。按这一趋势外推,预计 2015 年全国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 1.69 公斤 ,按 13.7 亿人口估测,届时全国羊肉家庭消费需求量将达 231.5 万吨。如果考虑到尚无法精确统计的户外消费部分,羊肉需求量更大。
表1肉羊生产供给与羊肉消费变化情况表
(二)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是世界养羊大国,羊肉产量长期位居世界之首。近几年我国肉羊生产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科技进步步伐进一步加快,肉羊生产今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1.饲养量增长潜力。我国现有可利用草原总面积 3.3 亿公顷 , 人工种草面积 2500 万公顷 , 退耕还草面积 550 万公顷,农作物秸秆 6 亿多吨。目前北方草原牧区普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肉羊养殖规模不宜继续扩大,未来增加肉羊饲养量的自然资源依托,主要是南方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我国南方现有草山草坡面积 6700 万公顷。目前改良面积不足 5% ,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如果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力度,使改良草地面积达到 15% ,按 60% 用于养羊,改良草地每公顷养 7.5 只羊计算,可新增肉羊养殖规模 3015 万只。全国 6 亿吨农作物秸秆,目前,全国作为饲用的农作物秸秆约 2 亿吨,到 2015 年提高到 3 亿吨,其中 40% 用作肉羊饲料,按 750 公斤养一只羊计算,可增加肉羊养殖 5330 万只。由此估算,在加强南方草山草坡和农区半农区秸杆资源开发的情况下,到 2015 年我国新增肉羊养殖的潜力约为 8345 万只。 2.个体增产潜力 我国肉羊个体小,产肉量少。 2007 年全国平均肉羊胴体重为 15 公斤 ,低于养羊业发达国家 18 公斤 的水平。近年来,肉羊胴体重逐年提高, 2007 年比 2002 年提高了 0.8 公斤 。随着肉羊品种改良步伐加快,饲养管理水平提高,肉羊个体增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 2015 年全国平均肉羊个体产肉量可达 16 公斤 。在现有出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 , 仅通过提高肉羊个体生产能力 , 就可增产羊肉 25 万吨。 3.农民增收潜力 肉羊养殖条件要求不高,饲料来源广泛,生长快,疫病较少,养殖成本低,所需启动投资少,向来是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逐年上升,激励了农民的养羊积极性。据调查, 2002 年肉羊饲养平均每只纯收益 100 元, 2007 年平均达 140 元,提高了 40% 。目前,很多地区把养羊业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积极加以扶持。有经济效益的拉动,生产潜力会不断释放,为今后养羊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国际市场开拓潜力 目前,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羊肉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主要出口目标区域是东南亚、中东和中亚等地区。由于我国羊肉生产成本较低、不少地方优良品种羊肉风味独特,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一定的品质优势。今后,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得不断增加,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肉羊优势区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羊肉产品出口仍然具有较大潜力。 (三)制约因素分析 1.良种覆盖率低。品种良种化程度低是我国养羊业面临的突出瓶颈问题。尽管我国肉羊良种覆盖率已达 40% 以上,但与发达国家 80% 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优良种羊杂交利用水平仍然比较低,杂交良种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此外,全国肉羊良种改良繁育缺乏科学规划,体系不健全,繁育手段落后,肉羊良种场建设滞后。 2.专用饲料供应不足。长期以来,肉羊养殖主要采取放牧方式,几乎不补饲精料。近年来,饲养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需要适量补饲草料和精料。由于肉羊饲草饲料生产发展慢,肉羊专用饲料品种少,生产能力低,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小,难以满足养殖场(户)的需求。 3.养殖方式落后。牧区普遍超载过牧,有些省区超载率在 30% 以上,生态压力大,单纯依靠放牧扩大养殖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农区肉羊养殖仍以农户散养为主,一半以上农户的饲养规模在 10 头以下,年出栏 500 只以上的养殖户比重更小,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总体水平较低。 4.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肉羊屠宰分散,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在近期专门调查的 445 个肉羊生产县中,平均每个县区有 5.3 家加工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年加工量仅为 700 吨,多数小企业没有通过国际通行质量认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国羊肉流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较大型的羊肉物流企业,市场监管尚不到位。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改造传统养殖方式,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品牌,在优势区内逐步实现肉羊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肉羊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促进肉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 2015 年,打造具有饲草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市场区位优势的四大肉羊产业区域,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优势产区成为我国优质羊肉供应的重要基地,建成包括肉羊良种、饲料供给、健康养殖、深度加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及对全国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现代肉羊生产体系。 2.具体目标 增产目标:优势区域羊肉产量达到 240 万吨,年均增长 5.5% ,满足国内家庭消费羊肉需求量的 48% 以上。 科技进步指标:优势区域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 60% ,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 16.5 公斤 左右,优质羊肉比重达到 50% 以上。 产业组织化目标:通过产业化和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使 50% 的规模养殖户参与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 品牌建设目标:保护和壮大已有品牌,积极培育新品牌,品牌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域羊肉产量的 60% 以上。 四、区域布局 (一)区域布局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优良的饲草资源,拥有一定数量的草原、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资源载畜量较低,具有发展潜力。二是产业优势。肉羊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肉羊存栏量 35 万只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市场运销条件较好。三是增长优势。肉羊养殖经济收益显著,农民养羊积极性较高,肉羊养殖增长较快,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集中连片。养殖区域应集中连片,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二)区域划分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保留原有中原产区、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 3 个肉羊优势区域,增加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域,包括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三省、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养羊县。在分析近年来各地肉羊生产发展和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选定 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53 个优势县。 本规划的肉羊优势县 2007 年羊肉产量 156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40.8% 。优势区域县选取结果见附表。 (三)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和安徽 7 省共 56 个县(市、区、旗),其中河北南部 6 县,山西东部 4 县,山东 11 县,河南 26 县,湖北北部 7 县,江苏和安徽各 1 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 207 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 3715 万吨,现利用率仅为 31.5% ; 2007 年本区肉羊存栏量 3575 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 28.8% ,羊肉产量 58 万吨,占 30.4% ,能繁母羊 1486.2 万只,占 27.7% 。本区肉羊养殖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农牧结合的肉羊产业仍有一定潜力。 主要特点:本区的黄淮山羊、小尾寒羊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利用波尔山羊或无角道赛特杂交改良当地绵山羊潜力较大。粮食等农副产品丰富,十分有利于肉羊精饲料补饲。肉羊加工企业较多,加工能力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