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捷报比分:协会网站会员注册/修改加入协会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English
中国兽药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焦点 >

孙政才: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09-04-20 11:37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点击:
日期:2009-04-20 08:43    作者:孙政才    来源:人民日报
提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的需要;是履行相关国际义务、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去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实行休渔禁渔、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作了重要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是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意义重大
  水生生物资源,是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意义重大,要求紧迫。
  首先,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渔业生产大国,渔船数量、渔民人数、渔业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多年来,捕捞强度过大与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重大挑战。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加大资源养护力度,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第二,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近1/3的国民动物蛋白消费量,成为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水域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不占耕地、饲料转化率高的优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三,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的需要。地球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加上内陆江河湖泊,浩瀚的水域生态系统同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对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缓解温室效应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人类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有1/3被海洋吸收。据专家研究,海洋大型藻类和贝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固碳作用,提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扩散速率,从而对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是履行相关国际义务、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近年来,资源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的渔业国家,重视和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既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履行相关国际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任重道远
  多年来,围绕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切实加强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各项工作,特别是实行了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双控制”、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生生物资源仍然处于严重衰退的状态,部分水域甚至呈现生态“荒漠化”。据监测,渤海海域的生产力水平已经不足上世纪80年代的1/5,长江流域年捕捞产量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万吨左右,享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鳍豚已难觅踪迹,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
  造成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及水域生态环境下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域污染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二是捕捞强度大大超过资源再生能力。2007年全国渔业劳动力比1980年增长3.5倍,机动渔船数量增长8.5倍。据专家评估,我国现有海洋捕捞能力超过资源可承受能力30%以上。三是一些水上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栖息繁衍造成严重损害。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公共财政投入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持续加大,为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社会各界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为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要多管齐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要不断提高资源养护效果和依法管护水平。力争至本世纪中叶,实现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物资源实现良性和高效循环利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处于整体良好状态的奋斗目标。近期,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严格治理水域污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幅度减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其他陆源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水上、海上污水、垃圾和油污染,有效改善水域污染状况。二是科学规划水上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资源生态补偿措施。三是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捕捞强度。进一步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延长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的时间,扩大休渔禁渔范围,研究在其他重要江河湖泊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同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困难渔民休渔期间的生活问题。四是大力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以增殖生物资源、改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养护行动,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底播增殖和海藻种植等方式,积极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
  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增殖放流作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是国内外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方面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国有组织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规模较小。2006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把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列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推动以及广大群众的参与下,增殖放流规模逐年扩大,成效日益明显。增殖放流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和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得到广大渔民的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但总体上看,目前增殖放流的规模还不够大,投入也明显不足,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两年来,很多渔民群众、院士专家、人大代表和基层渔业工作者纷纷呼吁,要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并倡议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增殖放流节日,以推动增殖放流事业发展,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这些呼吁、倡议值得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很有必要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一项事业来办,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增殖放流活动,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规范管理,力争增殖放流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作者系:农业部部长)
 
  背景数据
  减  排
  目前我国贝类和藻类的养殖产量分别占世界的82%和73%,每年至少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120万吨,相当于300万公顷森林或7400万公顷草原在减排二氧化碳方面发挥的作用。
  栖息地
  拦河筑坝、围湖造田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被切断,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洞庭湖面积缩小了近1/3,“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水域面积缩减了65%以上。2007年长江监利监测断面的“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已不足十年前的3%。
  放  流
  据测算,增殖放流的投入产出比平均可达15左右,有的品种可高达120左右,同时,增殖放流对资源恢复和净化水域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渤海和黄海北部消失多年的中国对虾、海蜇、梭子蟹的渔汛又逐渐出现;江西鄱阳湖、北京密云水库等通过投放滤食性鱼类等水生生物,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水质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