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中药涨价已引起中央重视,发改委也组织人员分析中药材价格疯涨的原因。
之所以引起中央的重视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药材价格整体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据统计,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其中28%涨幅超过51%,6%超过181%,2%超过300%。冬虫夏、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品种涨幅居前。 下半年价格或将回落 “中药材价格总体来说比较平稳,稳定中有部分中药材价格有所上涨,但这种上涨也是不可持续的,有涨有跌,涨多跌少,今年下半年价格会有所回落。”安徽省亳州市市委书记方春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方春明所在的亳州市是四大药都之首,亳州中药材种植品种230多个,有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面积91.6万亩,占全国的1/10。全市有100万人以药为生。整个亳州的中药饮片产量占全国的1/4。另外,亳州市药品交易中心每天上市2800多个品种,上市量达6000吨。 对于中药材价格,方很有发言权。 方春明认为,中药材很多是三年五年作物,生长周期比较长,价格有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夸大价格上涨容易引起市场的更大波动。药材和其他农村经济作物一样,蔬菜等经济作物价格也经常会有很大波动,但药材是治病的必需品,总体要正确引导、鼓励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 “因为价格信息直接影响药农的种植选择,当老百姓都认为一种药材价格上涨,都一窝蜂去种植的话,市场风险很大,一旦药材成熟时没有达到当初的市场预期,就会挫伤他们的种药积极性。比如,亳州当地有一种叫白芍的药材的生长周期一般是3到5年,今年价格涨并不代表5年之后价格还涨。”方说。 据了解,国家对药品价格的规定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市场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和指令性计划价格。除了中成药属于第三种外,中药材的价格一般是前两种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其不稳定性。 中药材需求逐年递增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中药材资源年需求量约为6000万公斤,且逐年递增,而与此同时,中药材资源已出现令人担忧的减少势头。中草药的种植面积也略有减少,目前大部分草药都依赖人工种植,但中草药种植时间长、成本高,因此一些药农改种粮食。 除了供不应求的原因之外,方春明分析了影响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其他几个因素。 首先,国家政策鼓励中药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捷报比分的人去消费中药材。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养生文化兴起。对中药的消费需求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市场售价自然水涨船高。 有人说,游资炒作也是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中草药属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再加上药材产地单一、收获季节集中,因此炒家不用耗费太多的资金就能控制单一药材的价格,这就导致一些游资进入中草药领域,囤积药材,低进高出,以牟取暴利。 对此说法,方春明认为目前游资炒作的现象不普遍,小品种药材生产在特定地区,比如三七在云南、人参在东北,受地域影响很大,这个地区如果出现灾害加之其生产周期长,影响产量而客观上市场对其需求量是一定的,产量低了自然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不排除有一部分药商认为这是个投机的机会多买一点,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以谋取利润。但这些品种在3000多种药材中占份额和比例很小。 应建立中药材储备库 事实上,我国中药行业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就无法完全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手段来稳定、平抑药材价格,只好借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但这种手段是以牺牲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的,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对行业造成恶性循环。 对此人大代表、药都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恩建议,要建立中药材储备库。有关部门应依照国家对粮食储备管理的模式,建立中药材储备库,这对平抑药价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管理上,储备库实行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的双重机制,与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联网。在运作上,按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企业建设、产权两制的原则,即政府划出地方,拿出规划范围,引导市场资本参与建设,产权、使用权实行政府和企业双重机制。这样,储备库既有组织吸储药材的能力,又有灵活的自我造血功能;既可确保疫情出现时的用药供给,又可以平抑药价,缓解需求的压力。 二要建立补偿机制。从规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中药材产地要结合本地的特点做好特色中药材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药农在中药材丰收时从获得的利润中缴纳一定风险金给政府部门或专业合作社,歉收或行情不好时由政府或合作社给予相应补贴,从而避免中药材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使药农利益受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