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持续涨价成10年来最猛的第四轮涨价潮,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很多为治疗小儿发热之用的寻常药材,也陡然成了“贵族药”。
针对中药材价格飙升,一些业内人士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一位从事中药材采购、保管、养护、营销、管理、投资、价格等工作40余年的专家认为中药材价格涨势之大主要存在四个因素: 一、货币因素 货币发行量增大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这是经济、金融界人士的共识。最近几年,各阶层群体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收入的增加,必然转化为购买力。可以这么说,购买力决定价格。大到住房,小到菜篮子,水涨船高,价格逐年攀升。中药材属于放开定价,由市场自由调节价格的商品。如果长期处于价格凹地,在比价效应的作用下,其价格就有可能在短暂、急促的过程中完成补涨修正,对老百姓形成比较强烈的心理冲击。而不论物价上涨的节奏快或是慢,都不会以人们“只涨工资,不涨物价”的愿望为转移。 二、用途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悄然改变。中药材的属性从最初单一的防痛治病,向滋补膳食、保健养生、酒水饮料、洗涤化妆等多个领域迅速延伸。不断创新问世的各种和中药材有关的产品,对原材料产地、种类、质量、规格、数量超过常规库存量的需求,由多路收购大军所形成的竞争之势,牵引着中药材的价格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一路走高。 三、生产因素 市场上537种常用中药材中,除矿物类及少数稀缺品种外,大多数植物、动物种类都可以人工种植、养殖。我们看到,一方面,种、养成本在增加。另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并形成规模化的还不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跻身于农副产品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系列中的中药材,同样没有走出农民口中“少了就赶,多了就砍”的怪圈。眼下炙手可热的三七,以60头为例,零售价每千克400多元,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零售价一度每千克仅为60元。当年,农民损失惨重的直接后果就是极大地挫伤了三七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四、自然及人为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上局部气候异常,对中药材的生产、供应及价格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究其原因,各地医药(药材)经营企业有超过一年的库存量。近日,有权威媒体文章称,中药材大面积缺货应该是有人大量囤货,有人在炒作。先说囤货,一般药商没有中药材保管、养护的技术和条件,作出大量囤积居奇的臆断未免过于轻率。再说炒作,不排除少数中药材品种有游资推波助澜,跟风炒作。但84%的中药材品种,平均价格涨幅109%,(中国中药协会监测数据)仅凭没有合力的游资,是炒不动如此大面积、沉甸甸的中药材现货大盘的。 综上所得,中药材价格脱离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有其必然性、合理性。面对今天的中药材价格,我们既要理性认识,坦然面对,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对极少数恶意炒作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