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捷报比分:协会网站会员注册/修改加入协会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English
中国兽药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焦点 >

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 年)

时间:2009-02-20 11:09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点击:

2009-2-20 来源:农业部 编辑:晨曦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 “ 菜篮子 ” 产品,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发挥全国奶牛优势区域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我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2003 年,农业部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2003 - 2007 年)》,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 7 个奶业优势省(区、市)把奶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政策和资金引导扶持力度,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丰富了国内乳制品市场供给,成效十分显著。

(一)优势区域发展成效

一是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2007 年,优势区域省份奶牛存栏 603.9 万头,比 2002 年增长 0.9 倍;奶牛存栏占全国奶牛存栏总量的 49.5% ,比 2002 年增加 0.8 个百分点;牛奶产量 2140.3 万吨,比 2002 年增长 2.1 倍。成年母牛单产达到 5900 公斤 ,比 2002 年增加 2000 公斤 ; 2007 年,优势区域奶牛养殖业产值达到 500 亿元,占全国的 59% ,户均现金收入 3940 元。

二是乳品加工实力明显增强。 2007 年全国乳制品产量 1787 万吨,其中优势区域占 54.2% 。据统计, 2006 年优势区域拥有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 256 家,比 2002 年增加了 30% ; 2006 年销售额达 629.75 亿元,占全国乳制品销售总额的 60.5% ;销售额年均增长 31.22% 。优势区域基本形成了支撑全国乳制品生产、新产品研发和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地。

三是国内乳品消费的稳步增长。 优势区域乳制品生 产和加工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全国消费的快速增长。 2007 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量达 24.87 公斤 ,比 2002 年增长了 16.5% 。 农村居民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 3 公斤 ,比 2002 年增长近 2 倍。奶牛优势区域同时也是乳制品消费的重要地区,乳品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有效增强了人民体质。

五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五年来,优势产区抓住国内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以品种改良、标准化规模生产、乳品加工技术改造升级为主导,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创立了一大批名牌产品,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完达山等知名品牌均在优势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并为其他地区的奶业生产与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

在优势主产区的示范带动下,山东、河南、新疆、陕西、宁夏、辽宁等省(区)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奶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国奶牛优势产业带的巩固和发展。 2007 年 6 省(区)奶牛存栏 439.2 万头,占到全国的 36% ;牛奶产量 829.1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27.3% 。

(二)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奶牛饲养方式落后。 奶牛养殖 “ 小、散、低 ” 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优势区域存栏 20 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不足 35% 。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生产水平低下。机械挤奶设备档次低、质量较差,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力度还需加强。生鲜乳质量不高,细菌总数、抗生素含量超标,体细胞数过高,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标低于标准水平,个别违禁添加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奶牛良种化程度不高。 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优势区纯种荷斯坦奶牛不到 50% 。成年牛平均单产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 6000 公斤 、发达国家 8500 公斤 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高产奶牛核心群较少,优质奶牛数量增长缓慢。 优势区域内大部分种公牛站的种公牛培育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自主种公牛培育能力,种公牛的质量还不高。

三是奶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奶牛优势区域的奶农大多处于分散饲养和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足 30% ,不能 发挥合作组织等在饲养技术培训、产销对接、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奶农合理利益也不能得到有效维护。 奶业产加销之间利益不协调,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鲜乳谈判时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 单方面决定原料奶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 近年来饲料、劳力、土地、管理等构成的养殖成本持续大幅上涨,而生鲜乳收购价格几乎没有上升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是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 大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短期收购行为严重,收购秩序不规范。在乳制品消费旺季提高原料奶价格,争抢奶源;在消费淡季,压级压价,损害奶农利益。在乳制品销售市场方面,乳制品加工企业恶性竞争,捆绑销售,大打广告战和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倾销,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五是标准体系不完善。 生鲜乳管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液态奶标识管理等方面配套的标准和规范不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认证能力不足,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国内奶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发展前景分析

奶业是新型朝阳产业,是节粮、高效、产业链关联度高的产业。随着法规的完善,政策的落实,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奶业生产、消费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各级政府重视奶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多次对我国奶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 2007 年 9 月国务院下发了《捷报比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 13 个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01-2010 ) 中,奶业是优先发展的重点食物领域之一。各级政府把发展奶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将有力推动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势区域生产潜力大。 目前优势区域成年奶牛单产水平仍然偏低,产量增长的潜力较大。随着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良种良法配套基础上,奶牛平均单产每年可提高 200 -300 公斤 。随着 种植业 “ 粮经饲 ” 三元结构逐步形成,各种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人工种草步伐加快,可提供捷报比分的饲草饲料保障。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 6 亿多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三)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占有水平仅 25.2 公斤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发达国家的 1/12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乳制品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和钙质来源,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据统计,居民收入每增加 10% ,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 0.32%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将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目前全国有中 小学生 2 亿多人,预计到 2015 年有望实现 2500 万中小学生在校喝奶,年消费牛奶约 200 万吨。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扩大了对乳制品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将会多消费乳制品 5 公斤 。日益扩大的乳制品消费需求,为奶牛优势区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提高奶牛单产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以提高生鲜乳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奶业合作组织为保障, 提高优势区域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示范带动全国奶业发展 。

(二)发展原则

?? 因地制宜, 相对集中。 综合考虑优势产区的基础情况、资源状况等因素,围绕龙头企业、消费市场建设集中连片的奶源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

??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奶牛存栏,防止奶业大起大落。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积极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优势区域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以农为本,理顺关系。 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 保障质量,强化监管。 将保障生鲜乳质量作为提升优势区域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强化检测手段,为奶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 市场导向,加大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既要引导广大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发挥 大城市郊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四 大产区的比较优势,选择 313 个奶牛养殖基地县(团场)(详见附表)进行重点建设。到 2010 年,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 1300 万头,年均递增 6% ;牛奶产量达到 3500 万吨,年均递增 10% ,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 80% ;奶业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到 2015 年,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 1700 万头,年均递增 5% ;牛奶产量达到 5400 万吨,年均递增 8% ,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 83% 以上;奶业生产等支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四、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市场优势。 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奶类消费稳步增长。

资源优势。 区域内气候条件适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业生产基础条件。

基础优势。 区域内奶牛存栏量较大,基地县(团场)奶牛存栏在 3000 头以上,牛奶产量在 1 万吨以上;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繁育体系较健全;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具备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工优势。 区域内具有在国内领先的乳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依据,选择大城市郊区的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华北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西北的新疆、陕西和宁夏 13 个省(区、市)的 313 个奶牛养殖基地县(团场)作为奶牛生产优势区域。

1 .京津沪奶牛优势区

?? 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 17 个县(场)。 2007 年, 17 个县奶牛存栏 33.9 万头,牛奶产量 131.6 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2.5% 和 4.1% 。该区域乳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牛群良种化程度高,部分农场的奶牛单产水平达到 8000 公斤 以上。但环境保护压力大,饲草饲料资源紧缺。

?? 主攻方向。 巩固和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科学管理体系,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育种选育水平,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 发展目标。 稳定现有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 2015 年平均奶牛单产水平,从现在的 6500 公斤 提高到 7500 公斤 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挤奶和规模化养殖;加快奶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奶业现代化,保障城市市场供给。

2 .东北内蒙古奶牛优势区

?? 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三省(区)的 117 个县(场)。 2007 年, 117 个县奶牛存栏 471.1 万头,牛奶产量 1332.1 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34.6% 和 41.7% 。区域特点是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饲养成本低,奶牛群体基数大,但单产水平不高,分散饲养比重较大,与主销区运距较远。

?? 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奶牛大户(家庭牧场)、规范化养殖小区、适度规模的奶牛场,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奶牛场,尽快改变分散、粗放饲养比重大的不利局面,通过政策、技术、服务等综合手段,引导奶业生产尽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奶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 发展目标。 稳定增长奶牛数量,着力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 2015 年,奶牛存栏量达到 730 万头,年均递增 5% ;牛奶产量达到 2700 万吨,年均递增 8% ;平均单产提高到 6300 公斤 。

3 .华北奶牛优势区

?? 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 4 省的 111 个县(场)。 2007 年, 111 个县奶牛存栏 294.2 万头 , 牛奶产量 654.9 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21.6% 和 20.5% 。该区域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加工基础好,但奶牛品种杂,单产水平低,奶牛改良与扩群任务比较繁重。

?? 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尽快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加工业基础,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业体系。

?? 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奶牛存栏量达到 540 万头,年均递增 7% ;牛奶产量达到 1700 万吨,年均递增 10% ;产奶牛平均单产从现在的 3700 公斤 提高到 5500 公斤 。

4 .西北奶牛优势区

?? 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新疆、陕西、宁夏三省(区)的 68 个县(团场)。 2007 年, 68 个县奶牛存栏 250.9 万头,牛奶产量 352.6 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8.4% 和 11.1% 。该区域特点是奶牛养殖和牛奶消费历史悠久,但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种杂,荷斯坦奶牛数量少,养殖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

?? 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奶牛场;着力改良品种,大幅提高单产水平;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 发展目标。 发展特色奶业,大幅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 2015 年,奶牛存栏量达到 390 万头,年均递增 5% ;牛奶产量达到 800 万吨,年均递增 9% ;产奶牛平均单产从现在的 1400 公斤 提高到 3300 公斤 。

五、 建设重点和主推技术

(一)建设重点

1 .奶牛良种繁育。 加强奶牛良种的繁育和推广,适当引进国外优良种牛遗传物质,提高高产核心群奶牛质量;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提高区域内奶牛的良种化水平。实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传评估,建立和实行荷斯坦牛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改善原料奶质量。

2 .奶源基地建设。 在优势区域县(团场) 发 展规模养殖小区(场),规范养殖小区(场)生产管理,加快推进养殖环节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支持奶农专业合作社 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提高机械化挤奶水平,促进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开展科技入户,提高奶农的专业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生产,充分利用作物秸秆,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牛奶品质。

3 .生鲜乳质量标准和检测。 完善生鲜乳收购标准和生鲜乳卫生标准。 健全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制度, 积极推进第三方检测制度的建立, 逐年提高例行检测能力, 确保生鲜乳生产和收购环节质量安全。

4 .奶业预警信息体系建设。 重点跟踪收集国内外市场价格情况、生产供求情况,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优势省区建立奶牛育种信息网络,实现全国联网,在奶牛养殖基地县建立生产信息采集点。

(二)主推技术

1 .奶牛群体改良技术。 建立完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平台, 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体细胞数等指标,建立 采样、检测、记录、分析和反馈系统, 为奶牛遗传育种提供基础数据,为奶牛饲养管理提供分析报告, 指导 牛群选育、乳房炎防治,改进饲养管理,提高 牛群 生产水平 。

2 .奶牛高效繁殖技术。 利用直肠检查、 B 超诊断和实验室测定等方法提高奶牛群的繁殖率,缩短产犊间距;利用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培育优秀种奶牛,加快对低品质奶牛的改良步伐,提高奶牛群体单产水平。

3 .标准化规模饲养技术。 大力推广适合不同生产管理条件、资源特点、生产水平和规模程度的奶牛日粮标准、饲喂程序和管理措施,做到饲料营养平衡、调制科学、饲喂精心、管理精细,确保奶牛的遗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 TMR )技术;推广适合不同饲养方式的机械挤奶技术。

4 .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技术。 农区以发展青贮为重点,同时辅以作物秸秆的微贮、氨化等秸秆处理技术,解决青粗饲料品质低、数量少的问题;牧区在大面积改良草场、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增加优质牧草供应量的同时,加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推广,优化奶牛日粮;结合种植业调整,大力发展苜蓿种植、专业饲料生产,更好地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

5 .奶牛疫病防治技术。 加强奶牛结核病、布病的检疫和防控,逐步净化结核病和布病。加强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肢蹄病、繁殖障碍、代谢病等疾病的防治;推广科学的免疫程序,坚持日常消毒和定期保健制度,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失。

6 .生鲜乳质量控制技术。 研发先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及标准,大力推广第三方检测,加快机械化、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建设,确保生鲜乳质量和安全。

7 .奶牛小区(场)经营管理技术。 实施奶牛小区(场)的人力资源管理 、生产定额管理,完善牛群档案和生产记录,大力推广 和普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在奶牛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措施,构建奶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入贯彻《国务院捷报比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落实奶牛良种补贴、后备母牛补贴、牧业机械补贴、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补贴、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等政策措施,优先支持奶牛优势区域县(团场)发展。建立健全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范围和金额,提高农民奶牛养殖积极性,降低养殖风险。各地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奶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 鼓励和扶持优势区域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开展原料奶收购、人员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各级奶业协会的组织体系,有效发挥其行业自律和为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职能。按照企业自愿、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优势区域龙头企业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定期公布原料奶收购参考价格。加强产业链的衔接,密切奶农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关系,为产加双方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 加强奶牛疫病防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优势区域奶牛疫病的防控措施。加强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档案。帮助奶牛养殖户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减少奶牛疫病的发生。

(四)大力开拓奶类消费市场,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乳制品消费。加强宣传,普及营养知识,扩大消费群体,挖掘乳制品消费潜力。积极推进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争取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拓展。加强农村市场的开发,不断满足我国农村居民对乳制品消费增长的需要。

(五)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根据各地市场和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奶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奶业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 巴氏杀菌乳标 “ 鲜 ” 、高温灭菌乳标 “ 纯 ” 、复原乳标 “ 复原 ” 的液态奶标识制度,加强复原乳市场监管,提高我国奶业在对外开放中参与竞争和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消除发展隐患 。建立和完善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抽查制度,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工作机制,依法严肃查处生产和收购不合格生鲜乳的养殖场和生鲜乳收购站。加强对奶牛养殖的指导,大力推广《奶牛场卫生规范》,普及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对标准化示范户、专业大户、奶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增强科技示范带动能力,推进生鲜乳收购合同的普及应用。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